(一)“以赛代练”是体育上的一个概念,常有贬义,用于批评某些体育团队和运动员教练,忽视常规的基础训练和动作要领的雕琢、打磨,而频繁参赛的一种行为。实际上,“赛”和“练”各有其作用,“训练型的比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以赛代练”,或者“赛”多“练”少,肯定是不合适的。即使如刘翔,我们也经常看到他“放弃节假闭门苦练”的新闻。
教育也是如此。没有考试肯定是不行的,而以考试代替作业,甚至代替学习肯定更是不行。随着月考制度的流行,我们教育上的“以赛代练”现象非常突出。这里仅以作文教学为例。
过去,我们常规的要求是:两周一篇大作文,每学期不少于8篇,小作文类训练若干。大作文一般要求当堂完成,全批全改。学生限时完成,教师批阅既要有错别字、语病的修改,又要有眉批、旁批、夹注、尾批,修改意见等。个别指导与集体讲评相结合。学生阅过批语后写后记,或修改文章,重新誊抄。这些还只是基本要求。有些严谨的老师还会耳提面命,反复操练,同时将优秀作文张贴于班级墙报或推荐发表。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每一个环节都精雕细刻,学生每次训练也是获益良多。写的好的很有成就感,写的不理想的也明白了差距和前进方向。这种训练就很实在。
“三模”阅卷后,大家普遍认识到学生的作文存在着许多问题。换句话说,说明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家想想,以每学期月考3次为算,加上期中、期末考试,有的还有期初考,就有六次了,当然就有六次写作。如果以每学期不少于8篇计算,再写两篇就可以了。但是,考场作文能代替日常作文训练吗?老师们可能会说,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是的,所以,这里提出来,不是要埋怨谁,而是希望大家注意这个问题,以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认为:考场作文是不能代替日常作文训练的。
首先,学生作文的心态不同。考试作文,时间有限,只好不打草稿,没有修改;分数重要,只好写出媚俗的“应试作文”。久而久之,全成了“一气呵成”的“天才”,急功近利的结果就是“花里胡哨,徒有其表”。而拿到试卷,因只有分数,便也不以为意,束之高阁了。即使有个别较真的同学关注分数的根据,老师们往往也以考场作文因素多多而搪塞过去。学生便在“泪光婆娑”中得出“作文不可理喻”的结论。
其次,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如上所述,写作教学一般的流程是:命题——构思——草稿——修改——誊抄——批改——评讲——修改等。那么比较下来,考场作文还剩几个环节?现在学生的错别字已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了,已从作文蔓延到了阅读试题的解答。为什么?一次作文训练连错别字都不需要改,还能叫作文训练吗?更罔论什么审题立意、选材组材、结构布局、谴词造句了。
第三,话题作文泛滥,学生作文能力得不到系列地、完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每次考试都是话题作文,学生为了分数,于是每次都以最拿手的文体应之。久而久之,便只能写一种文体了。以高中学生为例,高一、高二是学生学习说理的最好时光,是学生走向成熟、理性的最佳年龄。但因考试多考话题作文,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分数,于是只好操练拿手的文体——记叙文或所谓的“散文”了,初中已练熟了。目前已有省市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开始有意识地做些调整,如北京05年高考就明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有老师可能会说,我们还有“周记”等小作文。是的,但姑且不论完成的质量如何,即使每次都认真完成,我也要说随笔的写作是不能代替写作教学的。因为,随笔的写作同样是随意的,批改也同样是点到为止。甚至连“点到为止”都谈不到,我们看到的情况常常是:不少老师一个“阅”字便算有所交代了。
综上所述,我希望非毕业班的老师多研究“月考”制度下的作文教学,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为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做些努力。
(二)
亡羊补牢,未始晚也。当我们的学生拿到“三模”的试卷后,我建议大家做两件事:①面批一次;②或者对学生的考场作文做仔细的点评再发给学生。示例如下。
作文题:悲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墙。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现实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是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根据对这则材料的感悟,或者类似问题的思考,写一篇文章800字以上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标题自拟。
一、门与墙
乐观的人说: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门。悲观的人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墙。而我认为这个世界无门也无墙。(开头简洁,直接提出论点,很好。“无门无墙”是一个新颖的观点,也可以最后抛出)
乐观的人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是因为他们能够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随时都能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但是他们虽然不认为有墙,但墙是否就真的不存在?不是的,乐观的人只看到了门,而忽略了墙的存在,盲目乐观往往是会碰头的。(批乐观者,因为篇幅的原因,简洁,很好。有些句子改一改会更好一些,比如结尾一句,可改为:因此,过于强调乐观往往会导致盲目乐观,而盲目乐观的人往往会碰壁。)
悲观的人说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墙是因为他们看待事物总是作最坏的打算,总考虑做一件事会产生的坏的后果,却看不到好的方面。在悲观者面前处处都是墙,找不到门。其实门是存在的,悲观者看不到而已。如果一味地悲观,那么我们的生活是多么悲哀啊,做人还有什么乐趣。一个人只看得到墙,那他总有一天会碰墙,躲也躲不掉。(简洁,建议改“总有一天”为“一天到晚都”。这两段都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都是属于驳的部分,可以从简)
其实我们太看重门与墙之间的悬殊差异,而没有看到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门与墙之间其实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比如当你经营一个公司,却不断地亏本,眼看就要破产,走投无路的时候,你也许会反而因此放得开手脚,借一笔款,重新振作起来。又比如你的公司前途一片光明,却发生突发事件,使你一贫如洗。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我认为门即是墙,墙即是门,打破了墙就有了门,堵上了门就成了墙。(这一段太长,举的两个例子都无必要。--因为这一段并不是文章的重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