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首先利用这样的生活事件,引发自己的多角度的发散思考:(1)文明并非单向,尊重必须相互;尊重从来都是相互的,只有互相尊敬才能和谐。我们要倡导用自己的善行演绎人世间的相互尊重。(2)司机的让行,让得有“范儿”,老人的感谢,谢得也有“范儿”。(3)斑马线礼让行人不仅是社会公德,更是一项明文规定的法律责任。(4)每次礼让都是对生命的尊重。(5)斑马线前人车能否通行有序,各行其道承载着法律的规范,也是城市文明的呈现。(6)生活中行人与司机的身份也并非固定,无论是谁都会走上“斑马线”,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方便他人,也是方便自己。(7)期盼人人都能用善良之行诠释文明,传递正能量。(8)希望有一天,不只是为两个人,而是为两个人群——让行的司机、行礼的路人都点赞。(9)希望这样的暖心行动能变成常态,变成每个人的常识。(10)本来应该成为常态的行为为何会被刷屏?假如互相礼让、互相尊重俯拾皆是,很多所谓的“中国式”行为将会消失。在进行“化一为万”的发散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基础上,要选择自己最有想法、最想说的一个角度进行写作。由于该话题触发了考生的思考,触动了自己的灵魂,于是进入作文环节,大多能纵笔驰骋、一吐为快。当然在具体写作时,要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积淀思想,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第四,要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高考作文的“三自政策”。
高考作文有一个最重要的标志——“三自政策”,即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高考作文以开放性的命题形式,尊重考生个性的自主性,极大地发挥了考生的写作潜能和创造能力,有利于考生打开写作思路,扩展写作内容,让大家发挥出较好的水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像许多考生想的那样,作文就是什么都可以写、怎么写都可以。那么,如何正确理解作文的“三自政策”呢?
(1)如何理解“自定立意”。立意就是确定主题。我们必须注意,作文的话题、命题往往并不是主题,但主题必须与话题、命题有关,是通过由话题、命题联想到的材料来表现的。因此,“自定立意”并非就是可以随意确定主题,而是首先要解决一个审题的问题。高考作文往往是以系统的形式——材料、提示语、话题(或标题)和作文要求——呈现的,它们彼此依赖,紧密关联,构成一个整体。材料负责对话题进行事例性解说,它具有解说性和参照性;提示语是材料与话题(或标题)间的桥梁,负责对话题(或标题)进行引导性阐述,它具有导引性和启发性;话题(或标题)即议论、记叙或抒情的中心,它具有限制性和规定性。在作文题目系统中,最应关注的是提示语,因为提示语要借助说明性语言或议论、抒情性语言导引出对话题(或标题)内涵的思维指向。它既是对材料的导引,又是对考生在解读、思考话题内涵时思维方法和思维内容的指导。如2017年高考北京卷第一题(说纽带)的提示语是:“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2017年高考江苏卷的提示语是:“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这些提示语上联材料、下引标题,为我们确立文章主题提供了方向,为我们选择切入角度打开了思路。自定立意明确方向以后,还须着眼深度,这样才能提升发展等级。部分考生作文立意之所以比较肤浅,走不出平庸,固然与一个人的人生阅历有关,但更多的是缺少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