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应试之作,失却童真灵性
作文失去本真,学生缺乏真情,这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的题目是老师出的,作文的立意是老师定的,作文又是老师评的,学生如果想得高分,能不去揣度老师的用意?能不去讨老师的欢心?于是,学生想着法子为别人代言,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习惯了应付、习惯了服从。学生的作文确也基本符合了老师要求的规格。
但是,与之而来的是:“应题”的束缚、“应体”的拘泥、“应命”的违心、“应法”的尴尬、“应套”的就范和“应试”的无奈,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进入了一个个“怪圈”,使得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变得暗淡无光。此时,学生的写作已很难说是“我手写我心”了。
3、范文泛滥,束缚自由思想
我们在批改孩子的作文时,常常发现:构思大致相同,故事情节基本雷同。连起名字都大同小异,不是小明、小红,就是小刚,小李。
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事实上,这样变相抄袭的做法,将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写作。长此以往,在他们的作品中就只能看到别人的影子,而缺少自己的思维,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也就缺少了思考、积累的习惯,写作素材习惯于从作文选中去搜集,案上有几篇、十几篇范文预备着,老师出题一一对应,对上了得个高分,一好百好,对不上都不知道写了些什么。我们希望孩子喜欢读书,大量地读好书,接触各类有益的书籍,接受各种知识,但不要让作文集过早地桎梏孩子的思维,一味地模仿就会失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