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多角度思维
导入: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或政论散文,或诗歌,或名人轶事,或寓言故事,或名言俗语,或幽默漫画,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材料,其主题都是明确的。而针对同一种材料,人们却能写出观点不一,各具色彩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多角度地去思考,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视角的片面性。这就是第四点,多角度思维。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我们可以认为,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我们也可以认为,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才大有市场,鲁人未必会穷。这就告诉我们要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例:1928年,才26岁的大散文家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面对台下满堂坐着的渴盼知识的学子,这位大作家竟整整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开始讲课后,原先准备要讲一课时的内容,十分钟就讲完了。他没有东扯西拉,拖时间,撑“面子”;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引出一阵善意的欢笑……胡适评价这次讲课时,认为:沈从文坦言、直率,是“成功”的!
分析总结:
思路一:同学们可从“他没有东扯西拉,拖时间,撑“面子”,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中得到启示,将文章题目定为《可贵的坦诚》,沈从文不仅文章好,而且人品好,这正应了一句成语“文如其人”。
思路二:同学们也可由沈从文的行为“引出一阵善意的欢笑”中得到启示,将文章题目定为《理解万岁》。人都有过第一次,都有过“失败”的记录,因此。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吹毛求疵,而应该宽容、理解、安慰对方。
思路三;沈从文觉得自已是“失败”了,作出了坦诚的解释,可是胡适却认为沈从文坦言、直率,是“成功”的。据此,同学们可将文章题目定为《如何看待“成功”?》。从成功的标准这个角度立意,沈从文虽然没有成功地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可是他却成功地教给了学生做人的知识,坦言,直率这些美德将给学生良好的印象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说,沈从文是成功的。
例:2006山东高考作文题
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星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分析总结:
诗歌共两节,上下形成对照关系。第一节是仰望,“总以为”一词表明诗人有所否定;第二节是近观,强调事物或事物的本质或真相。与其他材料相比,诗歌给考生更多的想象空间,立意相对比较宽松,但应兼顾两节,体现远望和近观的辨证关系。
切合题意的有:强调近观的“近观发现本质”,关注仰望的“距离产生美”,表明近观与仰望关系的“理想与现实”“梦想与现实”,表明辨证关系的“辨证对待仰望和近观”
符合题意的有:实践出真知,透过现象看本质,表里如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成功背后有失败、辉煌后有艰难,精神追求、理想追求。
如不从诗歌寓意入手,单纯引发联想、感悟,如爱、友谊、自信、环保、科学等属于偏离题意。
小结: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能够对一则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分析,那么就会有许多观点从中产生,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就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从而选择最佳角度,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