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作文的命题仍然是话题作文的形式,只不过话题的表述和材料的类型将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明白了这一条,对我们怎样准备高考作文的复习和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在高考作文写作的实际中,关于文体的问题存在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大量的考生表现出杰出的创新才情和表达能力,在文体的开拓和尝试上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新局面;另一方面,大批语文教育工作者却高举着“文体”的教条,严格地检查着考生的作文,对文体的局限没有放开,认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放。在作文教学和评价中,我们听到的最多的是“四不像”呀、“非驴非马”呀等对考生文章的批判。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所谓的“非驴非马”的文章就是一种创新的体裁呢?鲁迅之前,没有杂文,那么杂文就是异类;卡夫卡之前,小说的写作题材只能是人的故事,那么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异类;对于西方歌剧而言,中国的《白毛女》是“非驴非马”的;对于古典戏剧的“三一律”理论,《等待戈多》是“四不像”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我们对于文体的理解,这对我们进行高考作文指导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体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
传统的文体概念是这样表述的:“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这个解释中包含着另一个问题:什么是文章的体裁?所以这样的解释是行不通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文体呢?我们可以把文体理解为“文章的体格(体式)”,即一篇或一类文章所表现出的遣词造句的规则和谋篇布局的格式。
比如我们把以表达某种观点和看法的文章称为“议论文”,那么,议论文的文体表述就是“议论文是通过多种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让读者认可的文章”。再比如我们可以把“小说”表述为“小说是在虚构的故事中,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并将其诉诸散文化语言文字的叙述艺术”。艺术、叙述性、诉诸散文化语言文字、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故事性、虚构性,是构成小说质的规定性不可分割的六个方面。他们统一起来,即构成小说。“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
在这两个表述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样的内容:决定文体形式的本质因素其实是文章的写作目的和文章材料的生活背景,即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文章的功用和材料背景的生活化——文章的魂魄。从这一角度理解,文体问题许多含混不清的意义即会变得清楚明朗。如,我们想介绍某件工具的使用方法,就要写一篇说明文,这里“想介绍某件工具的使用方法”是写作目的,文章中提到的工具及其图片、质地、产地、用途等,是工具本身的因素,就是“材料背景的生活化”。再比如我们为某本书写了一个序,哪怕这本书是虚构的,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序〈诚信人生〉》,序言这种文体的写作目的是向更多不知道该书的读者推介,介绍它的内容,评价其价值和意义等;材料背景就是书本身。再比如我们写一则招生简章,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愚人大学招生简章》,招生简章这种文体的写作目的就是要介绍学校情况、招生对象、招生条件、招生专业、院系介绍、专家队伍、科学成就等,此外,招生简章还要清楚地写上报名起止时间和地点等,便于读者明白相关事项;其“背景材料”就是社会生活中那些招生高校的招生简章。假设某人写了一篇招生简章与社会上现存的那些真正的招生简章毫不相同,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是一篇不具备文体规范的文章。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的体式是有问题的,是不符合文体规范的。
任何一篇文章,从文体的角度考虑,我们必须依赖这两点。这是文体本质属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