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著名特级教师王文丽老师《渔歌子》有感
第一次听到王文丽老师的名字,是去北京听课的时候,据说她的课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但是在北京并没听到她的课,我很遗憾自己没有这个机会。12月29日,终于能幸运地近距离接触王老师,相信所有的听课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受益匪浅。王老师执教的是《渔歌子》,课堂上,老师讲课是在陶醉,学生听课是在欣赏,对我们来说更是一种享受。一篇课文,一堂课,如同一篇小说,如同一个剧本,让人回味无穷。整堂课是那样的自然流畅、清晰明白,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没有半点刻意追求,一切都在自然中流淌。下面具体说说我听课后的几点体会。一、注重积累,学以致用
平时,我在教学中也很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有时让学生摘抄,有时让学生背诵,其实最关键的环节在于活用,平时我却忽略了这一点。这节课上王老师首先出示了五组词语,如“碧绿、桃红、山清水秀、绚丽多彩、悠然自得”等,一看这些词语,便知道和《渔歌子》的意境和内容相关,王老师让孩子们读这些词,指导读法,说词语用来形容什么,如何去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很多词语。其实王老师出示的每一个词语都是有研究、有考虑的,都是精心准备的,即使她讲得那么自然,那么不经意。这些词语就像王老师精心为学生挑选的垫脚石,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站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去理解,去表达,去实现提高。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王老师让学生说词中描绘了怎样一幅美景: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的白鹭?什么样的的桃花?什么样的箬笠?什么样的细雨……此时王老师课前让孩子识记的那些词语,在这里有了用武之地。学生活学活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用。课前的精心铺垫,在这里既保证了课堂流程,又促使孩子们积累了词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二、注重诵读,形式多样。
教学中王老师通过指导读,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吟诵时的抑扬顿挫,然后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语气去读古诗,读出词的味道。在学生会背诵之后,王老师说:孩子们,你们表现真好,老师要奖励你们,听一听古人是怎么读的,再现了古人古色古香吟诵诗词的方式。这一安排,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们倍感新鲜。通过课上反复“吟诵”,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到了多姿多彩的江南美景,也帮助学生体会了词的意境,领略了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整个教学环节,学生的身心被彻底解放,他们心灵敞开,情感激荡,想象驰骋,使她的语文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三、亲切自然,善于鼓励
王老师给人的感觉非常随和,褪去了老师那高高在上的形象,一切显得那么随意却又是那么严谨,那么轻松愉悦却又那么中规中矩。她自然的教态使每一个环节都显得那么理所应当,丝毫不露雕琢的痕迹。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这离不开老师的亲切随和,离不开老师恰当而富有魅力的评价语言。课堂上王老师用她那充满磁性的语言,一次次让孩子展示精彩,“你真了不起!”“你提的意见很好!”“你的答案我都没有想到!”“太棒了!”“我听到了你精彩的回答!”“真厉害!”“老师要奖励你们!”……试想:一个好老师,如果心中没有学生,哪来那么多如春风拂面、自然而亲切的语言啊?
四、识字写字,夯实基础
课堂上,王老师特别重视学生识字写字的训练指导。如:指导学生写“鳜”字,让学生通过偏旁记字形,理解字义,又让学生通过回想饭馆里所见的“鳜”的别字来帮学生记,接着让学生在本上写。为了掌握一个字,王老师是不惜时间。是啊,一堂课,尤其是有众多老师听的公开课,王老师还能按部就班的训练学生识字写字,可见王老师的课不是为的大家听,而是从学生学到知识这个角度出发的,非常实用。
五、语文特色,处处彰显
王老师的课上得很有“语文味”。课的开始的词语积累、指导学生写字、根据偏旁理解词义、抓训练点进行说话练习(这是的江南)等,每个环节都充满了语文的韵味,处处体现着语文学科的特点。
优秀老师的语文课堂,总能用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总是充满生机和活力。虽然这次培训活动已经结束,但是王老师那充满魅力的课堂语言,孩子们自信十足、神采飞扬的笑脸,却不断地在我的眼前浮现。王老师对教学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让我在不断地思索着。平时,总抱怨自己的学生基础差,语言积累少,口语表达能力不强,课堂教学没办法达到预设效果,习惯于以“学生基础差”作为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借口,让自己在心安理得中浑浑厄厄,迷失自我,不能审视到自己的不足。
我想说,听了这样一堂课,我真的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也学习到了许多教法,学法,实在是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