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几乎让天底下所有父母都焦虑过的高频短句,使得父母们像打了鸡血似的去给孩子创造他们所能承受的最佳成长环境、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
一些家长似乎找到了“下一代赶超”的秘诀:孩子越小接受培训越好,知识技能兴趣爱好一样不能少,脑袋里塞的东西越多,做父母的也越是“心安”。记得去年年底,一个5岁小孩的“辅导班时刻表”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妈妈给5岁儿子报了7个兴趣班,包括数学、书法、美术等。她认为“这都是孩子必须具备的素质”。
不可否认,每个爸爸妈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父母为孩子而努力去做的、去争取的都值得肯定,但是不是就真的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起跑线”焦虑有哪些表现?
所谓起跑线焦虑是指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影响下,家长们将孩子的成长看作是一场赛跑,过度重视知识学习与潜能开发,忽视儿童的成长规律与特点。家长担心孩子在学习上落后于他人,急于对孩子实施超前的知识技能与文化教育。
这种焦虑会给家长带来两大影响:家长对孩子产生不合理的期待,进而出现不理性的教育行为。
“起跑线”上的加速度真能让孩子赢吗?
01不恰当的超前学习会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儿童早期发展的核心任务。只有当孩子有健康的身体,他才有兴趣去很好地探究与了解外部世界。过度超前的知识化学习会透支孩子建构身体的生命力量,影响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从而为孩子埋下健康隐患。
02不恰当的超前学习会损害孩子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在3-7岁之间,如果只着重头脑的开发,想象力就会枯竭、消失,孩子到了9-10岁就开始厌倦学习。对孩子终身的成长来说,良好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是他不断学习的前提,因而,保护孩子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是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当学习任务适宜孩子的能力,并能满足孩子的具体需要和爱好时,才能让孩子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如果只是出于成人的意愿去要求孩子学习会让孩子因厌倦而倒在学习的起跑线上。
03适时适量的学习能够事半功倍
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其节奏与规律,一旦孩子身心准备成熟,其学习会事半功倍。所以,我们不能超越身心发展的规律,过于急切地去促进孩子的发展,如果操之过急可能会适得其反。爸爸妈妈们需要用心了解孩子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如何辩证看待“起跑线”上的输与赢
爸爸妈妈要确立几个正确的观点:
1.早期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期与关键期,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期。
关键期理论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伦兹在研究动物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之后被运用到孩子的教育当中。而在这其中大家忽视了一个差异——人和动物是不同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重塑自我的可能,不宜将早期教育的成效绝对化。
2.比起读、写、算,更重要的是沟通合作与学习能力。
2016年颁布的全球普遍提倡的七大素养中指出,在21世纪被普遍重视的素养排在前四位的是沟通与合作的能力、现象创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未来的时代是一个知识更新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让孩子掌握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3.决定孩子成功的不是分数与学校,而是态度与性格。
孩子是否知道2+2=4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他是否愿意在第一遍回答成2+2=5之后重新尝试,直到得出正确答案为止。家长应该教孩子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在摔倒之后站起来继续跑,哪怕他是最后一名。这种不怕失败的态度能够帮助孩子持续地成长。即所谓性格决命运,态度决定人生。
4.人生不是一场百米赛跑,没有绝对的“起跑线”。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和比赛相提并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和发展的节奏,家长不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有的孩子开始跑得慢,但是后劲十足。因此家长没有必要因为攀比、盲从的心理在起跑阶段就加速催跑,让孩子过早透支成长力,而是要耐心等待和陪伴,去发现孩子的节奏。
5.人生是一个发现自我的旅程,不同旅程会有不同风景。
不要一味简单地和别人比输赢,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的人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各有不同却各自精彩。家长要鼓励孩子学会体验和欣赏自己的经历,教孩子学会热爱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引导孩子超越人生的输与赢,帮助孩子撰写自己独特的人生传奇。
总结
不少家长焦虑:自己给不了孩子最好的,孩子未来怎么办?
没错,起跑线是有很大作用,能让你比别人能省时省力到达终点,可是凡是能赢在起跑线上的,都是短跑。人生就是一次漫长的马拉松,好几十年的路,哪里有赢在起跑线上的马拉松呢?
身边的人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但其实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所以,放轻松,你没有落后,也没有领先。只要脚踏实地把今天做好,把自己做好,别给自己那么大的焦虑。
同样,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儿孙自有儿孙福。身为父母只要做好孩子的榜样,遇事不要轻易放弃,给孩子树立好正确的三观,礼貌待人接物,多陪伴、多引导,这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给孩子最好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