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精神补钙系列之人文精神
编者按:考场作文首当以意取胜,“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古人作文讲究“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警策之句从何而来?来自思想火花的迸发。而目前学生作文多重情感而轻理性,重文辞而轻立意,患有精神缺钙症。
因此,在高考之前,学生需要来个精神快速补钙。为此,辑录了几组带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文章供同学们阅读。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
㈠关于人文主义
“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
我在昏暗的森林中醒悟过来,
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道路……”
这一年,被逐出故乡的诗人但丁,在荒芜、寂寥的流亡地,用手中的鹅毛笔写下了上面的诗句。
这是公元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律师家庭出生的诗人但丁,在漂泊之途布满废墟的阴郁的阳光下,静静地讲述发生在公元1300年复活节前的星期四那个离奇的故事——诗人在一座密林里踽踽独行,迷失了道路,遇见了一头豹子、一头狮子和一只母狼。在他感到万分绝望的时刻,伟大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披着一身圣洁的光芒,指示给诗人一条从地狱通往炼狱的道路。
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在风雨交加的流亡路上,形单影只的诗人使这个梦幻般的故事具备了14世纪人们的全部思想感情,让它包罗了这一个时代的一切学问,对整个以“中世纪”命名的文化以百科全书式的总结。它让人看到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人类如何从迷惘与苦难中挣扎出来,一步步走向真理与至善的境界。
但丁在梦幻中一步步走进茫茫密林深处。当然他并不知道,他的身后,一个时代正在终结——这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时代,它在欧洲大地上整整滞留了400年。当它开始时,它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基督教会的统治。神学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规定了所有人的思想与行为,如同划地为牢,让一切人不能自由地思考。于是,从11世纪到14世纪,人们从唯一的一部书中得到一切知识,这本书就是《圣经》。此外,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祈祷与忏悔。这是一个“上帝”的概念充斥一切领域的时代,人们把所有的激情都奉献给了教会所描画的天国世界,与此同时便冷淡了世俗生活,轻贱人世间的一切,由此人的生命便变得无关紧要了。
后来的历史学家称这一个时代为“中世纪”——此刻,中世纪正在无可奈何地落下最后的帷幕。
大地上活着的人们数诗人最敏感。看,就在那密林深处,但丁听到了中世纪最后的挽歌。他是看见中世纪远去的第一人。而在维吉尔出现时那一簇熠熠闪动的白色光影中,他又看到了一个新时代来临前的曙光。
被佛罗伦萨教会永远逐出故乡的诗人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当然,他也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位诗人。很多年以后,人们看见文艺复兴的扉页上,镌刻着的正是但丁以《神曲》命名的伟大诗篇。
“钟表滴答滴答地走。喏,文艺复兴开始了!”很多年以后,讲述《人类的故事》的房龙,是这样描述文艺复兴的起始的。
这是一个魅力无穷、光彩夺目的新时代,人们从思想与个性遭受禁锢的中世纪一跃而出,在遍布欧洲大地的歌特式教堂尖细、冰冷的锥形塔顶之外,突然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满目生机与飘扬生动的活力。
此刻震撼整个欧洲的是活跃与繁荣。“这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恩格斯这样评价文艺复兴的300年。直到今天,我们只要一回首,便能在已经远去了的14、15世纪的地平线上,一眼望见高高站立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哥白尼、伽利略、弗兰西斯•培根以及莎士比亚与笛卡尔——他们通通都诞生在这个弥漫着十四行诗的旋律与洋溢着大卫王雕像崇高悲壮之风的时代里。
但是,重要的不仅仅是出现了巨人,重要的是那个时代曲折幽深的城市与朴素的乡村,处处都充满了一种对“人文主义”的渴望——人文主义(humanism),是此刻飘荡在欧洲上空的一面闪烁的大旗。巨人们高擎它,向世界宣讲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人的创造、人的伟大;他们颂扬人的个性与人的自由,赞美科学与理性,斥责中世纪的专制与盲从。
——此刻,人们重新发现了自己,发现了生命。
文艺复兴就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文主义者的节日,因为天地间突然在这300年里展现了一个如此巨大的舞台,一切渴望去发现与创造的人都在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但在此之前,人生是卑微、渺小、有罪的,这是中世纪欧洲市民从教会印发的小册子里得来的常识。15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奋力掀掉了这些精神桎梏,他们在诗歌里热烈地咏叹人生的欢乐,在绘画里尽情地展露生命的圣洁与和谐,在雕塑里精心地塑造人类的高贵、伟健、雄浑——15世纪的一切艺术品,都在挖掘生命的崇高与悲壮。
但文艺复兴肯定不仅仅是一场生命的狂欢。十分擅长讲述历史故事的房龙,认为文艺复兴不是一个政治或宗教运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他说。这或许是很有道理的。当我们离开文艺复兴那风云际会、磅礴恢宏的300年,又风雨兼程赶过几个世纪走向今天,我们回头去看,人文主义者留给我们的,显然不仅仅是那么一点点
瞧,这个人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我们在讲述文艺复兴的许多往事时无论如何也躲不过的一个人,研究者们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对于这个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普通村庄的15世纪的公民,我们除了了解他举世皆知的《最后的晚餐》与《蒙娜丽莎》之外,他一生更多的故事都鲜为人知,但又让人强烈地震惊。
列奥纳多代表了人文主义最完美的理想。当中世纪已被获得胜利的文艺复兴乘胜追击时,列奥纳多在他那安静的小屋里正孜孜不倦地研究艺术与科学;他既学习绘画,也学习冶金、水利、建筑工程、解剖学、军事学以及光影学、地质学、机械学、生物学、天文学与数学——对人类与自然的一切知识,他似乎都怀着强烈的兴趣与不竭的探索欲,这正是列奥纳多最让人惊讶的品质。1542年,达•芬奇30岁以后,他相继完成了飞翔机降落伞与大炮的设计,装置了最初的聚光镜、望远镜、烛光幻灯机以及人造眼珠,发现了正六面体与圆柱面积的关系,发展了杠杆原理,丰富了阿基米德的液压概念,预见了物理学的惯性原理与物质的原子原理学说。他还主持了巨大的运河工程以及灌溉工程,设计了城市的桥梁与下水道以及大型剧场。他是第一位发现血液功能的人,研究者们因此推崇达•芬奇为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这一切之外,还有更让人吃惊的——我们今天无人不知的“+”(加)“-”(减)符号,其最初的发明者,竟然也是列奥纳多•达•芬奇。
而列奥纳多明显地将自己对人类的情感更多地倾注在绘画与雕塑上。事实上,自《蒙娜丽莎》在达•芬奇23岁那一年诞生以后,这一张著名的画布上的女人那极其纯朴、柔美的微笑,便征服了全世界,“她无限安静的肖像仿佛包含了人类的元素、其它的一切东西……”诗人里尔克这样评价她。在这一个星球上,那一缕永恒的微笑被翻译成的语言,大概比任何书籍都要多。
达•芬奇无疑站立在文艺复兴时期那一列长长的巨人阵的最前列与最高处。相隔几个世纪以后,遥望人类历史的星空,我们会发现,屹立在整个人类史的巅峰极顶上的,无疑也有列奥纳多•达•芬奇。
这就是文艺复兴的功绩——人文主义养育出来的精神巨人不仅是属于那一个时代的,也是属于人类所有历史的;人文主义精神不仅是属于欧洲的,也是属于整个人类的;人文主义的光芒不仅照耀了欧洲大地300年,也如一股不断绝的源泉,潺潺流向此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间与空间。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文主义就不再是隶属于文艺复兴的一个专有名词。它辐射出了一股不息的光芒,成为一个有着普遍内涵、蕴蓄着无限丰富的含义、能够让我们站在今天的时空去挖掘的词汇。
达•芬奇一生最动人的品质无疑是他面对自然与人生的那一种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在一切孜孜不倦的求索中所展示出来的生命的能量。这能量竟然是无所不往、无往不胜的,它爆发出了如此巨大、如此绚丽的热情与光彩,以至于似乎能够照耀一个人面前的全部客观世界。
精力浑健的生命,探索与创造的激情,发现世界与自我,追求意义与价值——这就是更加深广的人文主义,是人文主义展示给我们、给这个世界的更加珍贵的涵义。
从大地深处挖掘出来的“人文主义”
想当年,这算得上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在文艺复兴的战场上冲锋在前、一马当先的勇士们,他们最感兴趣的不是新鲜时髦的东西,而是一些从泥土深处挖掘出来的蒙满灰尘的古董。
彼特拉克是第一个对古希腊罗马的文物发生兴趣的人。据说,这个出生于佛罗伦萨名门望族、曾在丘彼特神殿接受过国王桂冠的诗人,是个不知疲倦的人。他一边用格调轻快的十四行诗歌咏大自然、太阳、爱情,一边却钻进被人遗忘了的阴暗的图书馆,苦心搜寻荷马、维吉尔、奥维德与索福克勒斯,与这些用拉丁文写作的古代希腊诗人一一晤面。他们显然大大地让他吃惊了——古希腊罗马的古籍与手抄本展现在他眼前的,简直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异彩纷呈、浪漫之极的世界。在这一个世界里诸神活跃,人神和谐,天地间弥漫着一种浓烈的情趣。彼特拉克沉浸其间,眼前冷漠的中世纪悄悄遁去了。仿佛一束透明的阳光照耀下来,驱散了一大团浓重的阴影。
“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恩格斯说。
彼特拉克只是第一人。在他身后,潮水一般涌来了一大批人,他们心情急切,共同朝着被中世纪隔开了数世纪之遥的古希腊罗马,狂热地搜寻那些在铁锹之下一点点从泥土中重见天日的古代塑像,还有斑驳鳞鳞但雄风犹在的古代罗马废墟。这是一个荒芜了但依然洋溢着人的充沛精力、强大创造力量的世界——只要我们认真看一看那些精美的出土文物,就可以知道那是一个怎样激动人心的年代。
古希腊罗马的文物一件件抖落尘土,陶醉了十四世纪的佛罗伦萨以及整个欧洲。一篇从未听说过的古罗马手稿的发现,可以成为市民们过节日的借口。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历经长途跋涉,来到佛罗伦萨,不惜住在马厩或拥挤的阁楼上,只为聆听希腊语教授教给他们那种古老的语言,以便亲自去学习古代的荷马史诗与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诗篇。
看来人文主义的确不是15世纪的一种发明创造。既然“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宣称自己是在古典文化中发现了时代所需要的东西,那么我们可以想见:人文主义就像一粒未熄的火种,它从历史深处的祖先们那里远远地传递了过来,在远隔400年之后,子孙们一把接住了它;这粒火种很快燎原成势,把处于中世纪末端的天空照得一片光亮。
希腊人的神
彼特拉克在古希腊罗马的世界里到底寻找到了什么诱人的东西呢?
法厄同是所有古希腊传说中最没有声望的一个神。他身为太阳神福玻斯•阿波罗的儿子,却早早地因为自己过份的自信与冒险夭折了。法厄同死于一个狂妄的梦想:他希望父亲让他有朝一日能驾驶太阳车巡回在天际。太阳神因为深爱儿子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闪耀着火焰的太阳车在这个没有经验的年青人手中终于失去了控制,它触到了地上的高山,大火蔓延。太阳神的儿子向大地跌落下去。他在空中激旋,有如在晴空中划过的流星。
据说,法厄同的父亲,太阳神阿波罗,看着这悲惨的景象,褪去了头上的神光。这一天,全世界都没有了阳光,只有大火照亮了广阔的四野。
法厄同失败了。他是以神的身份失败的。
古希腊的神不仅仅有骄傲与荣耀,他们也有失败与悲伤,就像普通人那样,命运坎坷,或辉煌或悲壮。这就是古希腊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们的世界,其生存状态与人类毫无二致——彼特拉克与后来的人文主义艺术家们,准是在这一点上得到了最深刻的启示。
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们在公元前10世纪曾经左右过希腊人的精神与生活,但他们仿佛都是些实实在在的人。譬如宙斯,这个星际间最高的统治者,在古希腊人心中既伟大神圣,却又有诸多人的弱点。他喜欢恶作剧,偶尔十分地狂暴,一旦甩起闪电霹雳,就让世界如同到了末日一样;他还想尽办法惩罚普罗米修斯,让这个给予人类火种的英雄永远被缚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之上。而宙斯与塞墨勒的儿子,酒神狄奥尼索斯,却是人间丰美之果。
葡萄的发现者,他被养育于印度,却奔走世界,教会人们如何种植这种令人喜悦的植物,以及如何酿制葡萄酒。他就这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赢得声名,并给所有信仰他的人以慈爱。当然,他也会用最严厉的方式教训那些不承认他是神抵的人,让他们痛苦不堪。总之,希腊人心中的神与地面上的臣民们息息相关,以至于他们就混同在希腊尘世里,与山间牧羊的小男孩或者溪流边哼唱着小曲的姑娘们嬉戏在一起。
古代的希腊人竟然就这样建立起了自己的宗教——这一个民族崇拜神却用自己的生活来拟想神的世界。或者说,一群匍匐在大地上的人,他们敢于在仰头望天时,将神秘莫测的神的天国拉回到自己生活的大地上来,让神像自己一样地生存。这正是古希腊人非凡的自信与勇气,是他们面对不可知的神秘世界时一种充满自由的超越精神。
后世的人文主义艺术家显然在这一点上得到了深刻的启迪。这启迪当然是有关人的自由意志的。
于是,1498年的米开朗琪罗才有勇气用大理石这样塑造圣母的形象:头披长巾的圣母玛利亚端坐着,把裸体的、遍体鳞伤的基督耶稣放在自己的膝盖上,低头俯视自己的儿子,仿佛万箭穿心,欲哭无泪——这组《哀悼基督》的雕像和以往所有描绘圣母的作品截然不同,把圣母塑造得异常美丽,甚至看上去比自己的儿子还要年轻。但从这位母亲的身上,仿佛涌出了人世间全部的母爱,与人世间最深重的悲哀。
25岁的米开朗琪罗因此轰动了整个欧洲,人们从未见过如此大胆的艺术品。传说因为人们普遍怀疑它竟然出自一个年轻人之手,米开朗琪罗因此深夜拿着刻刀,在圣母左肩的衣带上将自己的名字足足刻了一米长。
在面对心中神圣的世界时,米开朗琪罗与古希腊人有同样的勇气与胆量。此刻,我们仿佛看到古希腊的传统就如同一块寂静的土地,虽被时光遗弃却从未彻底荒芜,它在原野上生生不息。果然,几个世纪以后,这片土地上重新郁郁葱葱,硕果累累。如同米开朗琪罗一样的人文主义艺术家们,是古希腊精神忠实的传人。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厌恶中世纪对人进行禁锢的彼特拉克,之所以回头去寻访古代的希腊罗马,是因为他首先听到了来自自己心底的呼唤——
人啊,你当关切你自己!
事实上,这呼唤不仅来自彼特拉克的心底,也来自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不仅回荡在文艺复兴时代,也回荡在每一个年代的每一个日子里——听一听我们的心,再摸一摸我们的灵魂:是否我们也同样向往自由与理想的生活,渴望发现自我与世界的真谛,期待着探索与创造,希望追求世界的意义与价值?
是的!
人文主义——这一种对人、对生命的崇尚与信仰,从来就深深地埋在我们人类的精神里,生长在人类文明的原野上。它从未断绝过,从未被消灭过。
也就是说,既然它是来自我们心底的,那么它就是生生不息的。
编者按:考场作文首当以意取胜,“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古人作文讲究“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警策之句从何而来?来自思想火花的迸发。而目前学生作文多重情感而轻理性,重文辞而轻立意,患有精神缺钙症。
因此,在高考之前,学生需要来个精神快速补钙。为此,辑录了几组带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文章供同学们阅读。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
㈠关于人文主义
“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
我在昏暗的森林中醒悟过来,
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道路……”
这一年,被逐出故乡的诗人但丁,在荒芜、寂寥的流亡地,用手中的鹅毛笔写下了上面的诗句。
这是公元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律师家庭出生的诗人但丁,在漂泊之途布满废墟的阴郁的阳光下,静静地讲述发生在公元1300年复活节前的星期四那个离奇的故事——诗人在一座密林里踽踽独行,迷失了道路,遇见了一头豹子、一头狮子和一只母狼。在他感到万分绝望的时刻,伟大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披着一身圣洁的光芒,指示给诗人一条从地狱通往炼狱的道路。
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在风雨交加的流亡路上,形单影只的诗人使这个梦幻般的故事具备了14世纪人们的全部思想感情,让它包罗了这一个时代的一切学问,对整个以“中世纪”命名的文化以百科全书式的总结。它让人看到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人类如何从迷惘与苦难中挣扎出来,一步步走向真理与至善的境界。
但丁在梦幻中一步步走进茫茫密林深处。当然他并不知道,他的身后,一个时代正在终结——这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时代,它在欧洲大地上整整滞留了400年。当它开始时,它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基督教会的统治。神学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规定了所有人的思想与行为,如同划地为牢,让一切人不能自由地思考。于是,从11世纪到14世纪,人们从唯一的一部书中得到一切知识,这本书就是《圣经》。此外,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祈祷与忏悔。这是一个“上帝”的概念充斥一切领域的时代,人们把所有的激情都奉献给了教会所描画的天国世界,与此同时便冷淡了世俗生活,轻贱人世间的一切,由此人的生命便变得无关紧要了。
后来的历史学家称这一个时代为“中世纪”——此刻,中世纪正在无可奈何地落下最后的帷幕。
大地上活着的人们数诗人最敏感。看,就在那密林深处,但丁听到了中世纪最后的挽歌。他是看见中世纪远去的第一人。而在维吉尔出现时那一簇熠熠闪动的白色光影中,他又看到了一个新时代来临前的曙光。
被佛罗伦萨教会永远逐出故乡的诗人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当然,他也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位诗人。很多年以后,人们看见文艺复兴的扉页上,镌刻着的正是但丁以《神曲》命名的伟大诗篇。
“钟表滴答滴答地走。喏,文艺复兴开始了!”很多年以后,讲述《人类的故事》的房龙,是这样描述文艺复兴的起始的。
这是一个魅力无穷、光彩夺目的新时代,人们从思想与个性遭受禁锢的中世纪一跃而出,在遍布欧洲大地的歌特式教堂尖细、冰冷的锥形塔顶之外,突然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满目生机与飘扬生动的活力。
此刻震撼整个欧洲的是活跃与繁荣。“这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恩格斯这样评价文艺复兴的300年。直到今天,我们只要一回首,便能在已经远去了的14、15世纪的地平线上,一眼望见高高站立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哥白尼、伽利略、弗兰西斯•培根以及莎士比亚与笛卡尔——他们通通都诞生在这个弥漫着十四行诗的旋律与洋溢着大卫王雕像崇高悲壮之风的时代里。
但是,重要的不仅仅是出现了巨人,重要的是那个时代曲折幽深的城市与朴素的乡村,处处都充满了一种对“人文主义”的渴望——人文主义(humanism),是此刻飘荡在欧洲上空的一面闪烁的大旗。巨人们高擎它,向世界宣讲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人的创造、人的伟大;他们颂扬人的个性与人的自由,赞美科学与理性,斥责中世纪的专制与盲从。
——此刻,人们重新发现了自己,发现了生命。
文艺复兴就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文主义者的节日,因为天地间突然在这300年里展现了一个如此巨大的舞台,一切渴望去发现与创造的人都在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但在此之前,人生是卑微、渺小、有罪的,这是中世纪欧洲市民从教会印发的小册子里得来的常识。15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奋力掀掉了这些精神桎梏,他们在诗歌里热烈地咏叹人生的欢乐,在绘画里尽情地展露生命的圣洁与和谐,在雕塑里精心地塑造人类的高贵、伟健、雄浑——15世纪的一切艺术品,都在挖掘生命的崇高与悲壮。
但文艺复兴肯定不仅仅是一场生命的狂欢。十分擅长讲述历史故事的房龙,认为文艺复兴不是一个政治或宗教运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他说。这或许是很有道理的。当我们离开文艺复兴那风云际会、磅礴恢宏的300年,又风雨兼程赶过几个世纪走向今天,我们回头去看,人文主义者留给我们的,显然不仅仅是那么一点点
瞧,这个人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我们在讲述文艺复兴的许多往事时无论如何也躲不过的一个人,研究者们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对于这个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普通村庄的15世纪的公民,我们除了了解他举世皆知的《最后的晚餐》与《蒙娜丽莎》之外,他一生更多的故事都鲜为人知,但又让人强烈地震惊。
列奥纳多代表了人文主义最完美的理想。当中世纪已被获得胜利的文艺复兴乘胜追击时,列奥纳多在他那安静的小屋里正孜孜不倦地研究艺术与科学;他既学习绘画,也学习冶金、水利、建筑工程、解剖学、军事学以及光影学、地质学、机械学、生物学、天文学与数学——对人类与自然的一切知识,他似乎都怀着强烈的兴趣与不竭的探索欲,这正是列奥纳多最让人惊讶的品质。1542年,达•芬奇30岁以后,他相继完成了飞翔机降落伞与大炮的设计,装置了最初的聚光镜、望远镜、烛光幻灯机以及人造眼珠,发现了正六面体与圆柱面积的关系,发展了杠杆原理,丰富了阿基米德的液压概念,预见了物理学的惯性原理与物质的原子原理学说。他还主持了巨大的运河工程以及灌溉工程,设计了城市的桥梁与下水道以及大型剧场。他是第一位发现血液功能的人,研究者们因此推崇达•芬奇为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这一切之外,还有更让人吃惊的——我们今天无人不知的“+”(加)“-”(减)符号,其最初的发明者,竟然也是列奥纳多•达•芬奇。
而列奥纳多明显地将自己对人类的情感更多地倾注在绘画与雕塑上。事实上,自《蒙娜丽莎》在达•芬奇23岁那一年诞生以后,这一张著名的画布上的女人那极其纯朴、柔美的微笑,便征服了全世界,“她无限安静的肖像仿佛包含了人类的元素、其它的一切东西……”诗人里尔克这样评价她。在这一个星球上,那一缕永恒的微笑被翻译成的语言,大概比任何书籍都要多。
达•芬奇无疑站立在文艺复兴时期那一列长长的巨人阵的最前列与最高处。相隔几个世纪以后,遥望人类历史的星空,我们会发现,屹立在整个人类史的巅峰极顶上的,无疑也有列奥纳多•达•芬奇。
这就是文艺复兴的功绩——人文主义养育出来的精神巨人不仅是属于那一个时代的,也是属于人类所有历史的;人文主义精神不仅是属于欧洲的,也是属于整个人类的;人文主义的光芒不仅照耀了欧洲大地300年,也如一股不断绝的源泉,潺潺流向此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间与空间。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文主义就不再是隶属于文艺复兴的一个专有名词。它辐射出了一股不息的光芒,成为一个有着普遍内涵、蕴蓄着无限丰富的含义、能够让我们站在今天的时空去挖掘的词汇。
达•芬奇一生最动人的品质无疑是他面对自然与人生的那一种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在一切孜孜不倦的求索中所展示出来的生命的能量。这能量竟然是无所不往、无往不胜的,它爆发出了如此巨大、如此绚丽的热情与光彩,以至于似乎能够照耀一个人面前的全部客观世界。
精力浑健的生命,探索与创造的激情,发现世界与自我,追求意义与价值——这就是更加深广的人文主义,是人文主义展示给我们、给这个世界的更加珍贵的涵义。
从大地深处挖掘出来的“人文主义”
想当年,这算得上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在文艺复兴的战场上冲锋在前、一马当先的勇士们,他们最感兴趣的不是新鲜时髦的东西,而是一些从泥土深处挖掘出来的蒙满灰尘的古董。
彼特拉克是第一个对古希腊罗马的文物发生兴趣的人。据说,这个出生于佛罗伦萨名门望族、曾在丘彼特神殿接受过国王桂冠的诗人,是个不知疲倦的人。他一边用格调轻快的十四行诗歌咏大自然、太阳、爱情,一边却钻进被人遗忘了的阴暗的图书馆,苦心搜寻荷马、维吉尔、奥维德与索福克勒斯,与这些用拉丁文写作的古代希腊诗人一一晤面。他们显然大大地让他吃惊了——古希腊罗马的古籍与手抄本展现在他眼前的,简直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异彩纷呈、浪漫之极的世界。在这一个世界里诸神活跃,人神和谐,天地间弥漫着一种浓烈的情趣。彼特拉克沉浸其间,眼前冷漠的中世纪悄悄遁去了。仿佛一束透明的阳光照耀下来,驱散了一大团浓重的阴影。
“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恩格斯说。
彼特拉克只是第一人。在他身后,潮水一般涌来了一大批人,他们心情急切,共同朝着被中世纪隔开了数世纪之遥的古希腊罗马,狂热地搜寻那些在铁锹之下一点点从泥土中重见天日的古代塑像,还有斑驳鳞鳞但雄风犹在的古代罗马废墟。这是一个荒芜了但依然洋溢着人的充沛精力、强大创造力量的世界——只要我们认真看一看那些精美的出土文物,就可以知道那是一个怎样激动人心的年代。
古希腊罗马的文物一件件抖落尘土,陶醉了十四世纪的佛罗伦萨以及整个欧洲。一篇从未听说过的古罗马手稿的发现,可以成为市民们过节日的借口。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历经长途跋涉,来到佛罗伦萨,不惜住在马厩或拥挤的阁楼上,只为聆听希腊语教授教给他们那种古老的语言,以便亲自去学习古代的荷马史诗与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诗篇。
看来人文主义的确不是15世纪的一种发明创造。既然“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宣称自己是在古典文化中发现了时代所需要的东西,那么我们可以想见:人文主义就像一粒未熄的火种,它从历史深处的祖先们那里远远地传递了过来,在远隔400年之后,子孙们一把接住了它;这粒火种很快燎原成势,把处于中世纪末端的天空照得一片光亮。
希腊人的神
彼特拉克在古希腊罗马的世界里到底寻找到了什么诱人的东西呢?
法厄同是所有古希腊传说中最没有声望的一个神。他身为太阳神福玻斯•阿波罗的儿子,却早早地因为自己过份的自信与冒险夭折了。法厄同死于一个狂妄的梦想:他希望父亲让他有朝一日能驾驶太阳车巡回在天际。太阳神因为深爱儿子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闪耀着火焰的太阳车在这个没有经验的年青人手中终于失去了控制,它触到了地上的高山,大火蔓延。太阳神的儿子向大地跌落下去。他在空中激旋,有如在晴空中划过的流星。
据说,法厄同的父亲,太阳神阿波罗,看着这悲惨的景象,褪去了头上的神光。这一天,全世界都没有了阳光,只有大火照亮了广阔的四野。
法厄同失败了。他是以神的身份失败的。
古希腊的神不仅仅有骄傲与荣耀,他们也有失败与悲伤,就像普通人那样,命运坎坷,或辉煌或悲壮。这就是古希腊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们的世界,其生存状态与人类毫无二致——彼特拉克与后来的人文主义艺术家们,准是在这一点上得到了最深刻的启示。
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们在公元前10世纪曾经左右过希腊人的精神与生活,但他们仿佛都是些实实在在的人。譬如宙斯,这个星际间最高的统治者,在古希腊人心中既伟大神圣,却又有诸多人的弱点。他喜欢恶作剧,偶尔十分地狂暴,一旦甩起闪电霹雳,就让世界如同到了末日一样;他还想尽办法惩罚普罗米修斯,让这个给予人类火种的英雄永远被缚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之上。而宙斯与塞墨勒的儿子,酒神狄奥尼索斯,却是人间丰美之果。
葡萄的发现者,他被养育于印度,却奔走世界,教会人们如何种植这种令人喜悦的植物,以及如何酿制葡萄酒。他就这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赢得声名,并给所有信仰他的人以慈爱。当然,他也会用最严厉的方式教训那些不承认他是神抵的人,让他们痛苦不堪。总之,希腊人心中的神与地面上的臣民们息息相关,以至于他们就混同在希腊尘世里,与山间牧羊的小男孩或者溪流边哼唱着小曲的姑娘们嬉戏在一起。
古代的希腊人竟然就这样建立起了自己的宗教——这一个民族崇拜神却用自己的生活来拟想神的世界。或者说,一群匍匐在大地上的人,他们敢于在仰头望天时,将神秘莫测的神的天国拉回到自己生活的大地上来,让神像自己一样地生存。这正是古希腊人非凡的自信与勇气,是他们面对不可知的神秘世界时一种充满自由的超越精神。
后世的人文主义艺术家显然在这一点上得到了深刻的启迪。这启迪当然是有关人的自由意志的。
于是,1498年的米开朗琪罗才有勇气用大理石这样塑造圣母的形象:头披长巾的圣母玛利亚端坐着,把裸体的、遍体鳞伤的基督耶稣放在自己的膝盖上,低头俯视自己的儿子,仿佛万箭穿心,欲哭无泪——这组《哀悼基督》的雕像和以往所有描绘圣母的作品截然不同,把圣母塑造得异常美丽,甚至看上去比自己的儿子还要年轻。但从这位母亲的身上,仿佛涌出了人世间全部的母爱,与人世间最深重的悲哀。
25岁的米开朗琪罗因此轰动了整个欧洲,人们从未见过如此大胆的艺术品。传说因为人们普遍怀疑它竟然出自一个年轻人之手,米开朗琪罗因此深夜拿着刻刀,在圣母左肩的衣带上将自己的名字足足刻了一米长。
在面对心中神圣的世界时,米开朗琪罗与古希腊人有同样的勇气与胆量。此刻,我们仿佛看到古希腊的传统就如同一块寂静的土地,虽被时光遗弃却从未彻底荒芜,它在原野上生生不息。果然,几个世纪以后,这片土地上重新郁郁葱葱,硕果累累。如同米开朗琪罗一样的人文主义艺术家们,是古希腊精神忠实的传人。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厌恶中世纪对人进行禁锢的彼特拉克,之所以回头去寻访古代的希腊罗马,是因为他首先听到了来自自己心底的呼唤——
人啊,你当关切你自己!
事实上,这呼唤不仅来自彼特拉克的心底,也来自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不仅回荡在文艺复兴时代,也回荡在每一个年代的每一个日子里——听一听我们的心,再摸一摸我们的灵魂:是否我们也同样向往自由与理想的生活,渴望发现自我与世界的真谛,期待着探索与创造,希望追求世界的意义与价值?
是的!
人文主义——这一种对人、对生命的崇尚与信仰,从来就深深地埋在我们人类的精神里,生长在人类文明的原野上。它从未断绝过,从未被消灭过。
也就是说,既然它是来自我们心底的,那么它就是生生不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