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梳理比较免偏颇
面对一道陌生的作文题,不少习作者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开始漫无头绪,于是愁眉不展,无从下手;过后匆忙下笔,逮住一个算一个,“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针对这种情况,审题时,不妨将思路放开一些,从各个角度思考,进而对照材料和话题进行比较,然后确立最佳立意。
如:下列对材料寓意的理解,哪一个最准确?
沙滩上,很多被潮水卷上来的海星在阳光下曝晒着。一个青年沿着海岸走着,把一只只海星抛回了大海。
“海岸这么长,海星这么多,你这么干有什么用呢?”另一青年说。
“但,对它却有用!”青年说着,把手里的海星远远地抛回了大海。
(1)拯救海洋生物,必须从我做起。
(2)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环境会更好。
(3)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5)某些具体琐碎的工作,看起来虽然微不足道,但只要有意义,就值得努力去做。
(6)持之以恒,总会成功。
粗粗一看,以上理解似乎都对,但是,如果将它们与材料作比较,就不难发现,(1)和(2)就事论事,没有从“寓意”的角度去理解;(3)和(6)对材料中的关键句“但,对这却有用”理解有误;(4)未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另一青年并未诋毁或攻击拾海星的青年,只是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已;只有(5)是正确的,既扣住了材料的主旨,又挖掘了材料蕴含的意义。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类比联想”“求因索果”“逆向思维”等方法进行审题。审题时,应根据命题的形式和内容,综合运用以上诸种方法。只要我们明确题型、把握规律,一定能够跨越考场作文的审题关。
加载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