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勃勃的吴荪甫并不甘心失败,他决意要在公债市场上同赵伯韬较量。他收买了赵伯韬的姘头刘玉英,又笼络了交易所经纪人韩孟翔。但是,时局的发展对吴荪甫十分不利。有消息说:阎军全线出击,四五天内就要打进济南。公债猛跌,“多头”面临惨败的危险。吴荪甫再也沉不住气了。尽管厂里新的工潮一触即发,他仍然决定把公债投机上的损失转嫁到工人头上。他断然下令:裁人,减工资,延长工时。工人被激怒了,他们举行了罢工。屠维岳束手无策。被围困在厂内的吴荪甫,也只得从后门溜走。吴荪甫四处碰壁,精神极端空虚。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刺激,他带上交际花徐曼丽乘上小火轮到长江里兜风。他让船夫开足马力,让徐曼丽在餐桌上金鸡独立,直到把一条舟山板撞翻。
吴荪甫不甘心失败,为了和赵伯韬背水一战,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他终于知道在中国发展民族工业是何等困难。为了个人利益,他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
到了大决战的时候,吴荪甫才觉察到他所收买的人都靠不住。这时,如果杜竹斋能与吴荪甫合作,“空头”便全胜了。可是,杜竹斋最终站到了赵伯韬一边。吴荪甫倾家荡产,彻底失败了。曾经显赫一时的工业巨头,如今成了丧家之犬。“众叛亲离”的吴荪甫在知道消息后,狞笑了一声,跳到书桌边,拉开抽屉,抓出手枪对准了自己的胸口,然而子弹最终还是没能射出,他长叹一声坐在椅上,手枪掉在地下。在给工厂下了“明天全厂停工”的指令后,吴荪甫决定逃债。他在一阵异样的狂笑中冲进了自己的房中,对吴少奶奶大声说:“明天晚上我们就上轮船,到庐山避暑去!”
《子夜》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一幅巨大的画卷,其气魄之大,人物之多,线索之繁,尤其是对吴荪甫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典型民族资本家形象的塑造,不能不令人叹服。在茅盾看来,人是复杂而多面的,有利欲熏心的一面,同时身上可能还有某些基本的人性闪光点存在。茅盾不用单纯的善恶价值观判断人性的真伪,十分难得,这种独立的思考精神也使得《子夜》成为中国文学长城上一块沉甸甸的砖石。
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茅盾是中国与鲁迅齐名的文化巨人,被誉为“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在现代文学史庞杂壮观的作家阵容中,“茅盾”二字向来被开列在最首要、最显赫的位置。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以及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他的创作被文学界公认为“代表了整整一代的小说”。茅盾在中国文坛上孜孜不倦地努力了几十年,没有他的作品,现代文学史将留下一块巨大的空白。
《子夜》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茅盾、沈余、玄珠等,浙江桐乡人,小说家、散文家、文艺批评家、翻译家,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茅盾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文学、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在茅盾的中学时代,爆发了辛亥革命,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并参加了义务宣传革命的活动。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参加了“五四”以来第一个大型纯文艺刊物《小说月报》的革新工作并担任主编。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批正式党员。1927年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茅盾撤离武汉,返回上海,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在反文化“围剿”的斗争中,与鲁迅等人结成战友,并肩战斗。1927至1937年,是茅盾创作上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优秀的长篇小说《子夜》就是在1933年创作出版的。新中国成立以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职务,并担任《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
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和渊博学识的茅盾,在文学道路上走得扎实而长远。他的身份是多重的:一方面搞文学批评,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批评家;一方面又以文学创作著称于世。无论是卓越的小说家、优秀的散文家,还是出色的杂文家,都是对茅盾身份的界定。他的各种体裁的作品均带给人以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虹》《蚀》《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以及散文《白杨礼赞》《冬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