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傍晚,天黑得晚,在那抹晚霞迟迟不肯离去的时候,外公领着我,在磨房前乘凉吟诗。我向来不安分,从来都只是在磨房中用手指轻轻地描着石磨上独有的纹理,不时抬头看看年老的外公,他坐在藤椅上,轻轻摇着蒲扇,吟着唐诗。
回想起以往种种,我正站在南湖之畔。南湖的红船,在金黄的水波中荡漾。黄昏下的水波,柔柔地映入眼帘,与记忆中石磨的青交融成奇异的画面。那样的1921年,那样的7月,在这样的南湖重现。参加大会的13人,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这看似微小的力量,竟凭着一股坚韧的求实之流,在未来大放光彩。
在新中国出生的外公,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也凭着这样一股坚韧的求实之流,过上了稳定的生活。这样的求实精神,从南湖的红船,缓慢而平稳地流入每个人心中,乘着红船,微波荡漾在我的眼前。渐渐地,我的眼前映出了外公磨豆浆的画面:用一根细长的竹竿,引来山间清甜的泉水,用这泉水反复地淘洗自家种植的黄豆,然后一并填入石磨的小孔。外公有力的大手一把握紧石磨的木柄,乳白色的豆汁缓缓地从石磨中流淌出来,我们都惊喜不已,这时候外公会笑着对我说:“耐心等待一会,会有更多的豆汁给你喝。”我兴奋地点点头回应他。
在磨好豆浆将其煮沸的时候,外公总会点上一根纸烟,把自己舒舒服服地安置在藤椅上,满足惬意地休息。一次,外公略带得意地告诉我:“共产党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我也是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来的哩。”那一天清晨,阳光从窗口斜斜地射进来,把锅中沸腾的豆浆照得金黄。
思绪回转,我的眼前仍是红船停泊的南湖,但我已然感受到了,在1921年的7月迸射出的那股坚韧的求实之流——交融着青色与金黄的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