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
小学作文
小考作文
初中作文
中考作文
高中作文
高考作文
单元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写作指导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工作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发言
活动方案
思想汇报
会议纪要
事迹材料
规章制度

和你一起学作文-语言:“永远变化无穷”

时间:2016-07-27  归属:初中作文指导

对写作来说,语言是最重要的基础。具备一定程度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作文最起码的要求;而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在语言方面精益求精。

关于语言,我想和同学们谈五个问题。

一、要细心体会汉语“变化无穷”的魅力

鲁迅说:“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地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这位赌徒颇有意思,他竟把赌的乐趣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而在“变化无穷”这一点上,倒也的确是与读书写作的乐趣相通的。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就是静止,就是趋同,就是没有变化。而文章只有在变化和发展中,才有可能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和创造力。其实在这方面,汉语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用武之地的。汉语,因其建构的简易性和组织方式的灵活性,因其词语活动的能量大,弹性也大,可以更好地体现立言造句的主体意识,这就为语词运用的艺术化提供了更大的余地,使写作者可以更好地活用,阅读者可以更好地联想,由此则可以产生“丰富瑰丽的艺术效果”。

让我们来看一个充分显示汉语用字精练而内涵丰富的例子吧。杜甫的《登高》中有这样两句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人说这十四个字当中有九层“悲”的含义:“作客”即在外漂泊,不能安居,此其一;“常”即经常如此,此其二;时值深“秋”,一片萧瑟,此其三;地则偏远,家在“万里”之外,此其四;人生不过“百年”,我今老矣,此其五;又有“病”,此其六;且“多”病,此其七;今日重阳“登”高,尤觉凄凉,此其八;何况又是一人“独”登,岂不更加伤悲,此其九也!区区十四字,尽是单音词和双音词,用字极简,组合极易,而内蕴竟如此丰富,气氛竟如此沉郁。不好好分析联想,又怎能充分欣赏呢!

如此精妙的用词造句,在古典小说中也是很多的。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就有不少精到的分析。如下面一段对鲁智深的描写:“智深吐了一回,扒上禅床,解下绦,把直裰带子都必必剥剥扯断了,脱下那脚狗腿来。”金圣叹评道:“‘取’出来便是俗笔,今云‘脱’下,写醉人节节忘废入妙。”确实,这个地方用“脱下”,似乎不合常理,且违背语法,然而却生动地表现出鲁智深酒醉后的神态,这正说明了汉语句法的变化无穷,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说,是“以意运法”的“活法”,而不是“以意从法”的“死法”。让我们再看一段对鲁智深的描写,其中加括号的是金圣叹的评语:“太公道:‘师父请吃些晚饭,不知肯吃荤腥也不。’(着,然只问荤腥,却偏不问酒,妙笔。)鲁智深道:‘洒家不忌荤酒(自增出一酒字,妙笔。)遮莫什么浑清白酒都不拣选(反先说酒),牛肉狗肉,但有便吃(次补肉)。”这看上去只是一段文字浅显的对白,可这里面有多少绝妙的潜台词,有多少微妙的心理活动啊!如果没有金圣叹的评点,我们会不会囫囵吞枣地一读而过呢?

同样,在语言大师鲁迅的作品中,我们也经常会读到令人拍案叫绝的词语活用。“我到此快要一个月了,懒在一所三层楼上。”这个“懒”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法新奇,出人意外,传达出鲁迅当时孤寂落寞的心情。这是一个以少胜多的例子,下面再举一个以多胜少的例子。“早晨被一个小蝇子在脸上爬来爬去爬醒。赶开,又来;赶开,又来;而且一定要在脸上的一定的地方爬。”现在让我们仔细来体会一下:连用三个“爬”字,是不是好像产生了一种“痒爬爬”的感觉?两个“赶开,又来”的重复,是不是活现出极不耐烦的心情?再用两个“一定”的隔离反复,最后再重复一个“爬”字,则完全是一种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口吻了。经过这样一种句式和音韵的强调,我们自然会得到一种极其强烈的心理暗示,那就是对苍蝇的厌恶、厌烦乃至深恶痛绝。现在,如果让我们再来朗读这段文字,我们该知道怎样来处理其语调、重音和节奏了吧!

接着我们就来谈谈语言节奏的奥妙。所谓语言节奏,指的是语言运用中有规律的强弱和长短的现象。语言节奏的变化,往往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你读过捷克民族英雄伏契克的《二六七号牢房》(节选自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吗?文章开头是这样两句话:“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这两句话的句式完全一样,只是把“门”和“窗子”对调了一下,就把作者在窄小的牢房中来回踱步的情景和心理生动地描绘出来了。这是一种单调乏味的、无数次重复的走来走去,显现出狱中那种沉闷孤寂的气氛和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烦躁心情。如果把它改成“我在窄小的牢房里反复地来回踱步”,就远不如现在这样含蓄而意味深长了。

前苏联作家戈尔巴朵夫有一部反映卫国战争的长篇小说《不屈的人们》,那著名的开头写道:“全是往东去,全是往东去,哪怕有一辆往西去的也好!”为什么说这个开头好呢?因为当时是德国侵略军发动突然袭击的“闪电战”,从西往东大举进攻,而苏联红军猝不及防,一时间兵败如山倒,然后就不得不开始了向东方的大撤退。当时苏联人民的心情,是盼望着红军早一点开始反攻,从东向西打过去。所以说,这个开头一下子就把苏联人民那种焦急、盼望的心情和盘托出,为整部小说奠定了基调。

有一篇散文《荷叶咏》是这样开头的:“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从河上飘来,愈往前走便愈分明地看出湖上的那一片墨绿。啊,到了,荷花洲!”作者先从嗅觉上写闻到了从荷花洲上飘来的清香;再从视觉上写看到了“那一片墨绿”,开始还比较远,所以看不分明,愈走便愈分明;下面就在语言节奏上做文章了:“啊,到了,荷花洲!”这是三个独词句,巧妙的是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的排列,给读者带来荷花洲越来越近、越来越大的感觉,多像电影当中在往前推镜头啊!

在诗歌当中,语言的节奏就更加重要,我想就不用再举例了。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语言和你一起学作文永远变化无穷
  • 上一篇:和你一起学作文-方法:内容与巧思
  • 下一篇:和你一起学作文-散文的基础知识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