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黄大年精神的丰富内涵,激励全体中华儿女,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旗帜,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无论身在何处,黄大年同志始终心系祖国,秉持科技报国理想。“国家在召唤我们,我应该回去!”在他心里,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是不变的信条,祖国需要就是最高需要,服务国家就是最好归宿。心有大我,就不会囿于小我;胸怀至诚,就会选择奉献担当。正因为这样,黄大年才会毅然放弃国外的高薪豪宅回到祖国,为了科研创新没日没夜地埋头苦干,为了国家的事业奉献聪明才智,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对祖国的大爱,是黄大年心中最炽热、最真挚的情感力量,更是他最质朴、最深沉的行动表达。一个人应该怎样爱国、如何报国,黄大年为我们树立了价值标杆和光辉榜样。
学习黄大年同志的爱国情怀,就要像他那样热爱祖国、胸怀大局,让小我融入大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以崇高的追求超越小我,实现人生更大价值,才能做一个“大写”的人。黄大年选择回国、选择辛劳,是因为他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更高追求,深信“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心有大我是一种格局、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信念。“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就能汇聚每一个人的奋斗力量,为实现个体梦想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实现共同梦想开创更加光明的前景。
学习黄大年同志的爱国情怀,就要像他那样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在黄大年的办公室墙上,有一张巨大的日程表,标注着天南地北的轨迹,密密麻麻——这是奋斗者的生命足迹。短短几年时间里,黄大年带领科研团队奋力拼搏、毫不懈怠,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有的领域5年的成绩超过了过去50年。这个“像太阳一样的人”,燃烧了自己,用生命践行了“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誓言。“一心报国的人是真实存在的,只做不说的梦想是会发光的”。爱国贵在行动,报国就要实干,只有在火热的实践中彰显爱国之情、诠释报国之志,才能书写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绚丽篇章。
梦想之路从无坦途,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各种问题和矛盾依然纷繁复杂。从深化改革的硬骨头,到脱贫攻坚的硬任务,再到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等方方面面的艰巨工作,都要求我们不能松劲,而要迎难而上、发愤努力。“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每一个人都拿出自己的担当,在各自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合力破解发展难题,共同推动社会进步,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美好,圆梦的脚步就会越来越坚实。
“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不久前,一首《我爱你,中国》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文艺演出中,触动着人们的心怀。这首歌,也是黄大年最喜爱的歌曲。古往今来,爱国始终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激荡在振兴中华的奋斗路上。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汲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力量,不忘初心,奋发进取,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向祖国和人民交出精彩的人生答卷。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二
在吉林大学地质宫5楼,有一间办公室,办公桌上放着一沓沓文件,墙上的记事板上钉了几十个经常联系的人员的名片,日程表上记满了报告、讨论、验收和出差的目的地……似乎这间办公室的主人有永远忙不完的工作。这,就是黄大年的办公室。
“已经习惯了每次走过文化广场,都会抬头望向地质宫五楼那个窗口,通常灯一直会亮到后半夜。可是从现在起,我再也看不到那灯光了,因为那个点亮它的人累了,想休息了,而且一狠心给自己放了一个没有期限的长假……”这是黄大年逝世后,他的助手、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于平教授饱含深情的一段话。
是啊!黄大年办公室的灯光再也看不到了,但他在每个人心中都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他是我们‘千人’的楷模,是中国新一代海归知识分子的楷模”
记者手记:在几天的调研采访中,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与黄大年同气相求的专家学者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都能抽出大块时间向记者讲述他们眼中的黄大年,字字惋惜,句句钦佩!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说:“从2010年相识起,我和大年学长就经常沟通交流。每一次接触,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祖国和科学事业的深深热爱。他是一名海归科学家,在祖国需要时回国,毅然决然、义无反顾;他是一名赤胆忠心的海归科学家,为推动祖国尖端领域的发展全心全意、殚精竭虑;他是最单纯的赤胆忠心的海归科学家,单纯到为了祖国、为了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从不计个人得失、倾注全部精力。大年学长将是我永远崇敬、怀念的榜样和典范,他是一代人的楷模,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是460万留学生的楷模!他的精神感染、激励和鼓舞的绝不仅是一个团队、几届学生、一所学校,而将是一个领域、一批学子、一代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院长、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胡祥云说:“在我眼中,黄老师不仅有细致见微的洞察力,还在拓展科学研究方向上有高瞻远瞩的独到见解,对专业前沿发展方向的把握非同一般,在教育事业和教师发展上也深谋远虑。我曾多次邀请他来给我的学生作报告,最终未能成行,成了永远的遗憾。我在黄老师追悼会的凌晨赶到长春,为他送行。对他的离开,我至今无法相信,也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对他的不舍和怀念。惟愿我们国家有越来越多像黄老师一样的科学家!”
“黄大年教授的离去,让我们痛失了一位学长、好友和工作伙伴!”吉林大学“千人计划”专家殷长春教授、马芳武教授、许天福教授、帕维尔·达拉拉伊教授、王献昌教授回忆了与黄大年的深厚友情,尤其是在他们回国之初事业起步阶段黄大年曾给予的无私帮助。他们说,黄大年报国心切、矢志不渝。他以“中华民族的强盛”为梦想,是我们“千人”的楷模、是中国新一代海归知识分子的楷模,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实现他的强国梦。
“他虽然走了,却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不仅仅是科研成果,还有他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记者手记:一个人对祖国对母校的深情与眷恋竟如此之深!从黄大年的言行,从黄大年的微信,从大家的追忆,从追悼会上大家流下的泪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黄大年的赤子情怀!
“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在黄大年追悼会上致辞时几度哽咽,“黄大年的崇高品德和奉献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吉林大学全体师生及广大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激励着大家积极投身于国家改革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邴正说:“每次见他,都被他忘我的工作热情所感染。他不是锋芒毕露的人,很谦逊、很有亲和力。他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科学家——既有传统的献身精神,更有走在现代科学前沿的创新精神”。
吉林大学党委原副书记韩晓峰与黄大年相识30多年,相交甚深:“大年的一生,无论是求学从教、留学深造,还是科技报国,都与物探相连,都与母校相连,都与祖国相连,他将一生所学无私地奉献给了母校和祖国,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于平还记得黄大年多次深情地表露对母校的期冀:“地质宫刻有我的梦想,而剑河却永远留下我的眷恋。”他梦想着母校吉林大学也能孕育出生物进化、DNA、雷达、磁悬浮、原子钟等伟大发明和发现;涌现出牛顿、莱布尼兹、霍金等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为了强校梦、强国梦,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
“黄老师那么忙,都顾不上自己,却从来不会忘记我们。他叫我们‘孩子们’,也的确把我们当做了孩子”
记者手记:“泪飞顿作倾盆雨”!黄大年老师的辞世带给他几十名学生无比的悲痛。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黄大年能和每个学生谈他的科研方向,为他们修改每一篇论文,要求他们按时上交读书报告,他甚至担心学生从车流中穿过会不会有危险,就连住进医院还安慰前来看他的学生不要担心……了解了这些,我们才明白了什么是春风化雨、什么是大师风骨。
学生耿美霞想对黄大年说:“第一次与黄老师见面的情景犹在昨天,敲了您办公室的门,您正在书架上找资料,回头看见我,脸上绽放出温和慈爱的笑容,这个笑容一直陪伴我至今。还记得博士毕业离校那天,您给我各种叮嘱,从工作到生活……您说这里永远都是我们的家!”
移动平台团队的肖锋难忘黄大年的教诲:“是黄老师给了我机会,帮我规划好方向,引领我走入软件开发领域;当程序调试遇到瓶颈时,他拿出了自己珍贵的手稿,给我讲解原理和要领;当遇到挫折想中途退出时,他和我促膝长谈,打开我的心结,助我做到有始有终。”
说起5年前的情景,2012年初进入移动平台团队的姚永明记忆犹新:“黄老师针对我跨学科的特长,利用丰富的知识底蕴把我带入了航空地球物理探测的领域。从那一刻起,我就坚定了从事航空平台研究的方向。黄老师,我一定继承您的遗愿,不忘初心,在移动平台和交叉学科的道路上拼搏一生!”
“他走进实验室,总会先问我们‘吃饭了没有’;他怕我们节假日想家,就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做客;他出差时,都会带着我们的作业,远程指导我们学习;他住进了ICU,还怕我们为他担心,告诉我们他没事,嘱咐我们要好好学习……”学生周文月说起敬爱的老师忍不住哽咽。
“大年会一直活在我们心里。因为他给这个世界以启示:生命除了长度,还有深度和高度。怎样让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大年用他走过的足迹给了我们答案……”
记者手记:有情怀的人,自带光芒!仁厚、善良、真诚,黄大年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每一个与他有过交往的人。
在黄大年辞世后不久,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姚立华还在感冒中,却走进录音棚,为黄大年录制了一首《我爱你,中国》,她说:“是大年老师帮我找到了一颗真实的歌者之心!在一次吉大留学人员联谊会上,我演唱了一首《我爱你,中国》。大年老师对我说:‘姚老师,听了这首歌我感动得落泪,我们常年在国外的这些专家,对祖国的爱很深很深,祖国需要,我无论如何都要回来!’这句话,那么浑厚,那么深沉。后来,他每次听我演唱歌唱祖国的歌曲,都会祝贺并分享他的感受。歌曲能抒发出他对祖国的挚爱,这挚爱的背后是颗滚烫的心,还有火一样的热情……大年老师用他炽热的爱国情提升了我对歌唱的认知,没有这种真情,再婉转的旋律都显得苍白,再高亢的音调都显得空洞。”
黄大年的大学同学张贵宾的回忆带着些许不忍:“大年回国后这几年,我所看到的他只是忙、忙、忙,偶尔流露出的是:感觉累……2016年11月21日晚,我微信大年:‘还在新大都宾馆开会吗?我过去看你’。他回复我说已经到机场了。此时时钟已指向晚上9点半了。我感叹:半夜11点多起飞的飞机,他后半夜几点才能休息呢?这就是他的常态。一次保定无人机航磁系统评审会,他带着工作了一夜的倦容赶到测试现场,想必是实在挺不住了,在无人机的轰鸣声中躲到工作车里蜷曲着打个盹。那一刻,我看他像极了累得疲劳过度的民工。这一切都是源于一种精神:不服输,要做就做得最好,他国有的,我国也要有!”
每次接受采访,吉林大学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任波都泪流满面:“大年会一直活在我们心里,因为他给这个世界以启示:生命除了长度,还有深度和高度。怎样让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大年用他走过的足迹给了我们答案……”
记者手记:采访,流泪;写稿,流泪;看稿,流泪……回顾黄大年报效祖国、追逐梦想、热衷科研、勤勉教学的辉煌一生,有着数年记者生涯的我们,竟然感觉文辞那么苍白无力,再多的语言与再精致的描写也难以写尽一个科学家的伟岸,尽管我们竭尽全力。“黄大年”,或许仅是这个名字,就是标志,就是精神,就是时代的榜样,就是奋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