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
小学作文
小考作文
初中作文
中考作文
高中作文
高考作文
单元作文
话题作文
作文素材
写作指导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工作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发言
活动方案
思想汇报
会议纪要
事迹材料
规章制度

人生哲理经典语录200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6)

时间:2019-07-31  归属:人生感悟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名句的诞生

浩生不害1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2。有诸己之谓信3。充实之为美4。充实而光辉之谓大5。大而化之之谓圣6。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7。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尽心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浩生不害:齐国人,姓浩生,名不害,因为见到孟子听闻乐正子在鲁国主政而欢喜,因此问孟子乐正子是谁。2可欲为之善:此句话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来,而使得“己所欲”让“人人欲之”,也就是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喜欢的事物,就是所谓的善人。3有诸己之谓信:根据朱熹的说法,讨厌令人讨厌的东西,喜欢令人喜欢的东西,完全出于本心,就是所谓的信人,是个可以被信任的人。4充实之谓美:朱熹解释此句,一个人只要力行善行,德性便会充满而积实,因此美就会充满其中。5充实而光辉之谓大:一个人只要内心和顺,英华便会自然显露于外表,美在其中,如果运用于社会事业,德业便会达到至圣,可以称之为大。6大而化之之谓圣:大而能化,便可以非常从容,达到非人力所能为的地步,进入圣的境界。7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程子的说法是,圣到达至妙而不留迹象的地步,并非在圣人之上,还存在着更高一等的神人。8二之中,四之下:“二”,指善、信。“四”,指美、大、圣、神。

浩生不害问道:“乐正子是怎么样一个人?”孟子说:“他是个善人,也是个信人。”浩生不害接着问:“怎么样叫做善?怎么样叫做信?”孟子接着说:“人人都喜欢他,称赞他是个好人,叫做善。本身具备善的行为,就叫做善。而内心充满善行,就叫做美。充满善行而又能发扬光大,就叫做大。如果大到没有任何迹象,便叫做圣。而圣到了至妙的地步,就叫做神。乐正子刚好在善与信两个境界之间,而在美、大、圣、神之下。”

名句的故事

此章乃是孟子评论乐正子的人品,并开出君子进德修业的六个境界,即善、信、美、大、圣、神,勉励人修德向善达于圣境。

学者傅佩荣认为孟子此种说法,并非凭空幻想。他指出,孟子非常喜欢将事物分门别类,六重境界的第一境界是善,因为人性向善,所以只要真诚面对自己,就会发现并实践善,其次是信,可以解为真,唯有自己实践了善,才称得上是个真正的人,完完全全实践了善,这种充实感可以称之为美。而从内心发出德行的光辉,成为大人物,进一步可以“化民成俗”,成为圣人,最后达到“天人合德”的境界,便可称为神。

“善、信、美、大、圣、神”六重境界的说法,接近孟子在《尽心》篇所说的“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合流”,指的是一个君子所待过的地方,必定可以用其德行感化人民,而他的教化与天地之道同时运行。孟子说的君子,傅佩荣认为就是孔子。

历久弥新说名句

孟子的说法,不少论者认为等同于宗教的说法。“儒家”到底是不是“儒教”,迄今争论未休,不过,新儒家牟宗三却肯定地认为,儒家就是“道德宗教”,因为儒学连接了人性与天道、内在与超越,因此可以称之为宗教。

不管儒家到底算不算宗教,“善、信、美、大、圣、神”,都可以称为儒家修身的六重境界,天主教也有类似的说法,即“圣、美、善、真”,有人认为次序应该颠倒,即“真善美”之后加上“圣”,而“圣、美、善、真”也是天主教大学———辅仁大学的校训。

如果说孟子六重境界,是阶梯式地向上攀升,但是佛教的境界却全然不同,《心经》中写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扼要地说明了佛法所谓“不落两边”的道理。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哲理人生经典语录
  • 上一篇:人生哲理语录99句:过错是暂时的遗
  • 下一篇:人生哲理语录100句:人生不能靠心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