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话题作文-对与错写作思路,名言,经典素材,意林故事(3)
关系型话题作文-对与错写作意林故事
一个人就够了
1930年,德国出版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书名叫做《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
爱因斯坦闻讯后,仅仅耸耸肩道:“100位?干吗要这么些人?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是一个人出面也足够了。”
真理住在谬误的隔壁
“砰!砰!砰!”一个匆匆而过的路人急切地敲打着一扇神秘的门。 不久,门开了。“你找谁?”门里的人问。“我找真理。”路人答。“你找错了,我是谬误。”门里的人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
路人只好继续寻找。他趟过了很多条河流,翻过了很多座高山,风餐露宿,历尽艰难,可就是迟迟找不到真理。后来,他想,既然真理和谬误是一对冤家,那说不定谬误知道真理在哪儿。于是他重新找到了谬误,谬误却说:“我也正要找它呢。”说毕又关上了门。
路人不死心,继续寻找真理,他再一次翻山涉水,再一次风餐露宿,依然找不到真理。于是,路人又敲开了谬误的门,可谬误却留给他一副冰冷的面孔。
就在路人近乎绝望地在谬误门口徘徊的时候,不断的敲门声叫醒了谬误的邻居,随着吱呀一声轻响,路人回头一看,天哪,这不正是真理吗?
真理就住在谬误的隔壁。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有位画家画了一幅画,他把画立在街头,请来往行人在认为不足的地方做标记,一天下来,整幅画上做满了标记。画家感到很沮丧。第二天,他画了一幅相同的画,请行人在认为成功的地方做标记。一天下来,画上依然做满了记号。画家恍然大悟。
为正确辩护
语文老师写了一个长而复杂的句子,说让大家看看其中是否有错误,这节课主要是发现一种错误。
甲说:“这句话开头就不行……”
乙说:“这句话中间有些奇怪……”
丙说:“这根本就不像一个句子……”
大家争执不下,句中的每一处都有同学说它错误。老师眉头紧皱。
一个同学忽然站起来说:“这是一个好句子。”全班学生呆了一下,继而大笑:“老师不是说发现错误吗?”
老师展开眉头,站起来大声说:“他答的对,你们问的也对,这节课找到的错误便是:你们中间有许多人不敢承认正确,不敢为正确辩护。”
这确实是一节好课,我们许多人都应该上一上。
用心灵来辨别是非
一位名叫阳明的先生跟一位叫杨茂的聋哑人用手比划谈话。阳明先生首先问:“你的耳朵能听到是非吗?”
答:“不能,因为我是个聋子。”
又问:“你的嘴巴能够讲是非吗?”
答:“不能,因为我是个哑巴。”
再问:“你的心能知道是非吗?”
但见杨茂高兴得不得了,指天画地回答:“能、能、能!”
于是阳明先生感叹:“一个人耳不能听是非,省心;口不能说是非,省气;只要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谎言的悖论
公司里新招了一批职员,老板抽时间与大家见个面。
“黄烨(huá)。”
全场一片静寂,没有人应答。
老板又念了一遍。
一个员工站起来,怯生生地说:“我叫黄烨(yè),不叫黄烨(huá)。”
人群中发出一阵低低的笑声。
老板的脸色有些不自然。
“报告经理,我是打字员,是我把字打错了。”一个精干的小伙子站了起来。
“太马虎了,下次注意。”老板挥挥手,接着念了下去。
没多久,打字员被提升为公关部经理,叫黄烨的那个员工被解雇了。
评判是非要具体
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他学生的关于善恶的一段对话——
学生: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