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立意达标技法(17)
作者:范文大全 点击:次 编辑:凡文范文
5多角度联想 多角度联想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思维方式。由于客观事物往往有它的多面性,人们认识事物的立场、观点、方法也不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文的题目或材料往往也是多义的,因此,要求我们在立意时,要运用多角度思维,这样思考,往往能爆发出求异创新的火花。\"毛遂自荐\"的故事大家很熟悉,一般理解多为肯定毛遂勇于自荐的积极态度。我们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从社会环境角度,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风气的状况,嫉贤妒能,\"红眼病\"者甚多,故虽知毛遂之能,却无一人向上举荐,以至\"三年得见\";二是从领导者角度,可以看出平原君的官僚作风,成天沉浸在\"文山会海\"之中,不深入实际,不了解下情,看起来天天在做事,实际上未做一件事,爱才(养士三千)只不过是\"沽名钓誉\"而已;三是从人才使用的角度,应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多渠道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使更多的\"毛遂\"不至于被埋没。 多角度联想往往对一则材料或一个文题有着不同的理解,立意时可选择其中一个较好的成文;在一篇文章中,同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想象。实际上,人的思维过程很少是\"单打一\"的,常常是\"复合\"的。下面这篇文章就是一例: 萧规曹随与邯郸学步 毛书征 近日重观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引出我的一些联翩之想。 作为汉初\"三杰\"的萧何,不仅对刘邦的得天下出力最大,而且对刘邦的坐天下也有首功。刘邦统率汉军攻进秦都咸阳时,一般文武官员都忙着抢夺财物,掳掠美女,而萧何却赶到相府中,保护档案文件,搜集律令图书,并当成宝贝似地整理珍藏起来。刘邦做了皇帝,萧何因为掌握了秦朝的文献资料,对于全国的地理形势、风土民情、秦制利弊等都非常熟悉。汉朝开国时,萧何参照秦朝旧制,去劣存优,除陈布新,制订了一整套符合当时国情民意的法规、典章和制度,对刘邦治国安民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说,萧何是一个建树颇丰、政绩卓著的称职官吏。刘邦死后,汉惠帝即位。不久,年老的萧何亦病死,由曹参继任相国。曹参的做法是一切政策法令全部依照萧何所定,丝毫不加改变,坚决\"按既定方针办\"。汉惠帝对曹参的这种率由旧章、无所作为的态度很不满意,曹参的理由是:陛下不如高皇帝,我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天下,又制定了一套规章法令,我们能够一切照办不失职就不错了。实际上曹参是按照他一贯主张的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来治理天下的。由于他墨守成规,做了三年相国,虽然没有给老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也没有新的建树,与萧何相比,就显得政绩平平了。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萧规曹随\"。 今天看来,像曹参这样\"故步自封\"不足为训,而像寿陵少年那样\"失其故步\"也要碰壁。这后一故事,《庄子•秋水》有记载:\"……子独不闻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其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汉书•叙传》也有引述:\"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这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告诫人们:只从形式上简单地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和经验,而忽视自己的特点,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其结果往往难免和\"邯郸学步\"一样,最终落个\"匍匐而归\"的下场。 历史上,一切善于治国安邦的有识有为之士,几乎都和萧何一样,既不\"故步自封\",又不\"失其故步\"。故步自封,难免步曹参的后尘,维持现状而无所开拓;失其故步,很易蹈寿陵余子的覆辙,前功尽弃而贻笑于人。今天,我们要富民强国,必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既不\"故步自封\",又不\"失其故步\",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地推进改革开放。前一段,有极少数人\"邯郸学步\",\"失其故行\",要走\"全盘西化\"之路,想搬用\"洋教条\"来治中国,受到党和人民的批评和制止,这是理所当然的。现在,仍有一些人墨守成规,用陈旧、停滞、僵化的观点看待改革开放,想沿用\"萧规曹随\"的办法来治中国,显然也是行不通的。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两种倾向都不能治国安邦、振兴中华,因为他们的共同症结都是严重脱离中国的实际。当前中国的最大实际是生产力水平很低,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就是从这个实际出发,探索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一个伟大而丰富的实践问题。脱离党的正确路线的轨道,坚持\"萧规曹随\"的僵化观点和\"邯郸学步\"的\"全盘西化\",都只能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背道而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