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浙”里走来,踏着历史的印记,沿着曲折的江南水乡小径,聆听着宋韵韶华的细语。在这悠悠的时光长河中,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过去与现在的故事。
清水穿城过,人家尽枕河。临窗望水,傍桥而视。说到我的家乡桐乡,就不得不提起乌镇,那是浙北平原上一方古朴、清雅之地。这儿的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古风犹存,呈十字相交、河街平行的格局。居民宅屋都是傍河而筑,人们傍水而居。河上的一弯弯石桥,构筑出一派小桥流水的江南古镇风韵。而在这儿,处处都有着一抹蓝色的身影:客栈的长帘,小船篷顶遮光的长篷,姑娘们头上戴的头巾等。这些都是典雅秀美的蓝印花布。
关于蓝印花布是谁发明的,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中有个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里,衣服就变成了黄颜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但人们看到后却十分喜欢这个颜色。这位梅小伙便把这件事告诉他一个姓葛的好朋友,后来他们俩就专门从事把布染成黄色。又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把布晾在树枝上,晒干时被风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蓝草,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板蓝根草。它里面有一种成分叫作靛蓝,可以把布染成蓝色的。等到他们发现这块布的时候,黄布已变成了一块儿花布,青一块,蓝一块。于是他们俩就想,这个奥秘肯定出自这个草上。后来经过他们多次的研究、实验,终于研究出了把布染成蓝色的奥秘。梅葛两位先生也就成了蓝印花布的祖师爷。
今时今日,染坊店外的木架上仍旧挂着许多蓝印花布。它们随风飘舞,流淌在风中,接受着时光的洗礼。蓝印花布越旧却越美,旧蓝,别有一番风味,它恍若一坛陈酒,陈酿了岁月发酵的故事,它始终被岁月温柔相待,时间越长反而越显气度,没有任何垂暮之气。
蓝印花布的制作,说起来简单,可匠人的细心与娴熟的技艺十分重要。首先是制版,匠人们需要根据设计图案,用刀雕刻出一块块精细的版面。接下来是上浆,将布料浸入特制的糨糊中,使其充分吸收。浸染时,布料被放入染缸中,与天然的靛蓝进行深度渗透,经过反复的浸染和晾晒,使布料上的图案鲜明、色彩饱满。最后,布料经过烘干、整理,就成为我们熟悉的蓝印花布。??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传承非遗并不意味着守旧,今天的蓝印花布在保留旧有印染工艺的同时,也吸收了国画、版画等更多的艺术形式,开发了更多新的图案、新的衍生产品,如沙发、台灯、丝绸等。这些新产品不仅保留了蓝印花布的传统特色,更展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特点。
蓝印花布,这一桐乡与浙江的特色名片,不仅是美的展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见证了桐乡的历史变迁,承载了匠人们的智慧与辛勤。
蓝印花布的蓝,不仅仅是桐乡蓝,亦是浙江蓝,是文人笔下柔美知性的水韵江南,也是印记于“浙”片土地的灵魂。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身上有这一方蓝印花布,我们的心便始终与“浙”片土地紧紧相连。